Skip to content

“从华文教育到祖语传承 华教当地力量正在崛起”–北京华文学院报道网络教学研讨会

在大雪节气到来之前,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教学专题研讨会的召开让我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。正如全球华文教育,在前些年沧海横流冲刷后的大地上,盛开出当地力量蓬勃发展之花。

华文教育祖根在中国,但是主体在海外。从1690年印度尼西亚明诚书院设立至今,也已经有332年的历史了。历史上,海外华教工作者虽然从事的是中国语言文化(也即“祖语”和“中华文化”)的教育活动,但是还没有使用“华文教育”这个名词。这个名词是二战后,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在学界、业界响起来的。说这些的意思是,华文教育在历史上、在当前、在未来,主要都是海外华侨华人力量在做。我们国内学界业界要更加重视当地力量、更加尊重当地智慧、更加依靠当地同仁。

但是一段时间以来,国内华文教育的声音似乎更大一些。究其原因,大概是国内的相关学者、华教工作者更加积极地“发声”,而海外的同仁们则成为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他们有的担心自己学术水平相对较低,有的是教学活动占用了所有的时间,而现实阻隔是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渠道不畅。

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倒逼,使得各国各地区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交流经验,这一方面节省了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,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互相学习中,提升教研水平和学术水平,也有了更多时间和底气“发声”了。

从今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教学专题研讨会看,我们欣喜地发现,海外华文教育的当地力量历史性地崛起了。这么说有两大理由,或者说两大“铁证”。

第一,教研力量的整体提升、教研体系初步形成、学术色彩日益浓厚。

我们看到,这次研讨会的参会者来自全美各地,范围广泛,所在学校类型多样,教学环境各有特色。教研水平和力量都在提升。我们也看到,这次研讨会的课堂教学、课堂活动主题研讨属于“常规操作”,但是,“后疫情时代线上/线下教学融合”专题的探讨就带有非常明确的“理论意识”了,已经在寻找教学一般规律了。更让人高兴的是,研讨会把“专业”与“事业”同时纳入研究事业,还开设了“学校管理/校长圆桌会议”专题……不一而足。可以说,全球华文教育研究当地之星,正在冉冉升起!未来,我们期待有更多当地的、高水平的教研会、学术研讨会出现,更期待看到当地的学术刊物,让全球华文教育研究“群星闪烁”!

第二,祖语传承意识萌发、祖语传承教育扎实推进。

本次研讨会开设有“华裔历史课程”专题,令我拍案叫绝。以往对华文教育的理解,多限定在教材、教师、教学问题上。近些年学界开始逐渐意识到,华文教育中“三教”问题只是手段,目的是“祖语传承”。祖语(Heritage Language)本就是美国、加拿大学界兴起的学术概念,按照暨南大学郭熙先生的定义,祖语是指“社会主体语言之外,作为语言文化传承的祖辈语言”,其性质之一是具有“历史性”,也即与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。

本次研讨会把华裔历史作为研讨内容,在全美中文学校推进华裔历史进课堂活动,我想,这些有识之士的目的大概不只是让孩子们止步于了解先辈的历史。鉴古知今,目的恐怕还在于让现在的华裔子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,树立身份自信,从而对中文学习产生“责任感”“荣誉感”。这比研究“三教”更能促进学生学习。我们也坚信,效果比从“三教”上下功夫更好。毕竟,只要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内驱了,中文学习,乃至祖语传承的最大问题才能解决。

从研讨内容看,目前美国同仁不但在意识上领先,而且在教育实践上也已经扎实推进了。我们看到,当前的华裔历史教学有三大特色。一是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。如《华工修建大铁路》已经有课文、词表、核心句和语言活动方案了。这样的教材,我想学生可能会更加感兴趣;这样的教材,祖籍国的学者是编写不出来的。二是在“华裔族群-当地社会”的互动关系中,凸显华裔对当地社会的历史贡献,进行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话语叙事。前者如谈及华工对美国建设的贡献,后者如把黄秋霜置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贡献这一“主流叙事”中。这样一来,就会强化华裔学生的文化和身份自信。三是多方视角,更加客观。在教学中活动中,教师引导学生去当地图书馆、官方网站查找资料。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,而且当学生发现了自己族群在当地资料中的记忆后,会备受鼓舞,记忆深刻。客观的、多方资料的“被”发现,完成了华裔历史教育“入脑”“入心”的最后一米。

由此可见,围绕课堂语言教学的传统华文教育,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。指向华裔文化记忆传承、祖语传承的教育活动已经进入华校工作视野。从华文教育到华语(作为祖语的)传承,这是华文教育研究的历史性飞跃。就我有限的经验来看,美国中文学校同仁们的这一壮举当是全球首创。华文教育当地力量崛起,势不可挡!我们也相信,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朋友们加入这一潮流队伍中来。

本文作者:韦九报 北京华文学院